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d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

通貨膨脹意思:如何影響你的生活與經濟狀況?

Share your love

究竟什麼是通貨膨脹?我們如何衡量它?

你最近有沒有發現,去超市買菜、加油,甚至連看個電影都感覺變貴了?這不是錯覺,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感受到「通貨膨脹」的衝擊。簡單來說,通貨膨脹(通膨)指的是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,這會導致我們的貨幣購買力減少,也就是說,以前一百塊能買到的東西,現在可能要花更多錢才能買到。

一人觀看購物車,商品價格上漲的插圖

你可能會想,這是不是跟「貨幣貶值」一樣?其實不完全相同。通貨膨脹是針對一個經濟體內部物價的普遍上漲,而貨幣貶值則是指一個國家的貨幣相對於其他國家貨幣的價值降低。與通貨膨脹相對的,則是「通貨緊縮」,那是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下跌。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,有時也將通貨膨脹定義為增加貨幣供給以容納實質國內生產毛額(GDP)增長,但對一般民眾而言,更直觀的感受就是「什麼都漲價了」。

那麼,我們是怎麼知道通貨膨脹正在發生,又是怎麼衡量它的嚴重程度呢?主要的方式就是透過各種「物價指數」。其中最常被提及,也與我們生活最相關的,就是「消費者物價指數」(CPI)。

  • 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:這是衡量家庭購買日常商品與服務成本變化的指標。各國的中央銀行通常會將CPI作為制定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,因為它直接反映了民眾的購買力變化。例如,台灣的行政院主計總處就會定期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

  • GDP平減指數:這個指數衡量的是一個國家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化,比CPI更廣泛,涵蓋了投資、政府支出等。

  • 其他還有「生產者物價指數」(PPI)、「躉售物價指數」(WPI)、「商品價格指數」以及美國聯準會(FED)特別關注的「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」(PCEPI),這些指數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物價的變動。

為了更清晰地理解這些物價指數在衡量通貨膨脹中的作用,以下是一個簡要的比較表格:

指數名稱 衡量範圍 主要用途/代表意義
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 家庭日常消費商品與服務 反映民眾購買力變化,央行制定貨幣政策重要參考
GDP平減指數 全國所有商品與服務(含投資、政府支出) 衡量整體經濟體物價變動,比CPI更廣泛
生產者物價指數(PPI) 生產者銷售商品之價格變化 反映生產環節的成本壓力,預示未來消費物價趨勢
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(PCEPI) 家庭所有消費支出 美國聯準會(FED)最關注的通膨指標,涵蓋範圍更廣且更具彈性

而我們常聽到的「通貨膨脹率」,就是這些物價指數的上升幅度。它的計算方式通常是:

通貨膨脹率 = (今年CPI – 去年CPI) / 去年CPI * 100%

moneta-markets

舉例來說,如果今年的CPI比去年高了2%,就代表通貨膨脹率是2%,也就是說,我們的錢實質上縮水了2%。

物價飆升的幕後推手:經濟學派怎麼說?

但這些物價上漲,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?為什麼我們會在某些時期感受到通貨膨脹的壓力特別大?這背後有許多複雜的經濟因素,不同的經濟學派也對此有不同的解釋。

  • 貨幣主義(Monetarism):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米爾頓·傅利曼(Milton Friedman)。他們認為,通貨膨脹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高於經濟成長的速度。簡單來說,就是市場上流通的錢太多了,這些過多的錢追逐著有限的商品和服務,自然就會推高價格。想像一下,如果每個人的戶頭裡都突然多了好幾倍的錢,大家就更願意花錢,但市面上的商品數量沒變,結果就是商品價格水漲船高。

  • 凱因斯主義(Keynesianism):由約翰·梅納德·凱因斯(John Maynard Keynes)提出的這個學派,則認為通貨膨脹的成因更為多元。他們有個「三角模型」,包含以下幾種情況:

    • 需求拉動通膨(Demand-pull inflation):當社會的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,也就是說,大家都想買東西,但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供不應求,價格就會被「拉動」上漲。這可能發生在經濟景氣時,大家收入增加,消費意願高漲。

    • 成本推動通膨(Cost-push inflation / 供給震盪型):這種情況是生產商品的成本提高了,比如原物料(像石油、糧食)價格飆漲、工資上漲等,廠商為了維持利潤,只好把增加的成本轉嫁到商品價格上,於是我們這些消費者就得支付更高的價格。

    • 固有型通膨(Inherent inflation):這與人們的「預期心理因素」有關。如果大家普遍預期未來物價會上漲,那麼員工可能會要求更高的薪資,企業也會因為預期成本增加而提前調整產品價格,形成一種「價格/工資螺旋」,互相推動物價持續上漲。

    貨幣流入經濟體,消費品價格上漲,象徵需求拉動型通膨的插圖

  • 奧地利經濟學派:這個學派也相信通貨膨脹主要是由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所致,他們通常對政府干預市場持謹慎態度。

  • 供給面經濟學說:這個理論則假定通貨膨脹是由資金供給過剩與資金需求不足引起的。

凱因斯主義對通膨成因的解釋,為理解不同類型的物價上漲提供了框架。以下表格將其主要觀點進行了歸納:

通膨類型 主要成因 經濟情境
需求拉動通膨 總需求超過總供給 經濟景氣,消費與投資意願高漲
成本推動通膨 生產成本增加(如原物料、工資) 供應鏈中斷,資源稀缺,企業轉嫁成本
固有型通膨 預期心理,形成價格/工資螺旋 民眾普遍預期物價上漲,要求加薪,企業提前漲價

綜合來看,通貨膨脹並非單一原因造成,它往往是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,例如全球供應鏈中斷、地緣政治事件(如俄烏戰爭引發的全球原物料價格飆漲)等,都可能成為推動物價上漲的關鍵因素。

從溫和到失控:多樣的通膨面貌與歷史借鑑

你或許會想,所有的通貨膨脹都一樣可怕嗎?其實不然。通貨膨脹也有不同的面貌,從溫和到極端,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程度也大相徑庭。

  1. 溫和通膨(Mild Inflation):這通常指的是物價以穩定且小幅度的速度上漲,比如每年2%到3%。許多經濟學家認為,適度的溫和通膨經濟是有益的,它就像「潤滑商業巨輪的油」,能夠鼓勵消費和投資,因為人們知道錢放著會因為通貨膨脹而貶值,所以會更願意把錢花出去或投資,而非囤積現金。它也有助於價格調整,特別是薪資和合約的調整,避免通貨緊縮帶來的破產與經濟衰退

  2. 停滯性通膨(Stagflation):這是一種比較令人頭痛的局面,指的是「通貨膨脹率」與「失業率」同時增加,而經濟成長卻停滯不前。你可以想像,物價在漲,但工作卻不好找,錢也沒變多,甚至還可能失業,這樣的日子會非常難熬。1970年代,許多國家就曾面臨石油危機引發的嚴重停滯性通膨

  3. 惡性通貨膨脹(Hyperinflation):這是最極端也最具破壞性的通貨膨脹形式,指物價失去控制、急遽增加,通常每月上漲50%或更高。在這種情況下,貨幣幾乎失去所有價值,人們可能需要用一麻袋的錢去買一條麵包,經濟活動完全被干擾,甚至崩潰。歷史上有許多國家經歷過惡性通貨膨脹,例如2021年的委內瑞拉惡性通膨,就是因為政府施政不力、貨幣供給超發所導致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,以及近期因戰亂而貨幣系統崩潰的國家,也都曾出現類似情況。

    人們用手推車載滿現金購買基本商品,描繪惡性通膨的插圖

  4. 通貨膨脹減緩(Disinflation):這不是指物價下跌,而是指通貨膨脹率的降低,例如從每年5%降到2%。雖然物價仍在上漲,但上漲的速度變慢了。

  5. 通貨再膨脹(Reflation):這通常是政府或中央銀行為了反制通貨緊縮壓力,而企圖提高物價的政策。例如,在經濟衰退後,為了刺激經濟,可能會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,讓物價回歸到一個健康的上升區間。

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分辨不同形式的通貨膨脹,以下表格呈現了它們的主要特徵:

通膨類型 物價變化速度 對經濟影響 典型案例
溫和通膨 緩慢且穩定(如2-3%) 有利於經濟活動,鼓勵消費投資 許多國家央行設定的目標區間
停滯性通膨 物價上漲與經濟停滯並存 經濟成長停滯,失業率上升,生活困難 1970年代石油危機
惡性通貨膨脹 失控且急遽上升(每月50%以上) 貨幣失去價值,經濟崩潰 2021年委內瑞拉,戰後德國
通貨膨脹減緩 物價仍在漲,但上漲速度變慢 通膨壓力減輕,經濟軟著陸的跡象 央行升息後通膨率從高點回落
通貨再膨脹 從通縮回升至溫和通膨 刺激經濟擺脫衰退,避免通縮 經濟危機後政府採寬鬆政策

此外,我們還會聽到「痛苦指數」,這是由亞瑟·奧肯(Arthur Okun)提出,將「通貨膨脹百分比」與「失業率百分比」加總起來,用以衡量一個國家經濟上人民的痛苦程度。

回顧歷史,從17世紀荷蘭的「鬱金香狂熱」(雖然這更多是資產泡沫而非典型的通貨膨脹),到2000-2006年的「美國房屋泡沫」,以及近年來的全球趨勢:2022年,全球多國通貨膨脹飆升,許多發達經濟體通脹率多超過5%,英國、美國、俄國的通脹率更是創下新高。國際清算銀行(BIS)甚至警告,隨著全球化逆轉,世界可能面臨一個高通脹與高利率的新時代,對各國經濟構成嚴峻挑戰。儘管如此,台灣的行政院主計總處曾表示,雖然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一度衝破2%警戒線,但短期內沒有顯著的通貨膨脹停滯性通膨風險。

通貨膨脹對我們的生活與經濟有何衝擊?

那麼,當物價不斷上漲,我們的荷包和國家經濟會受到什麼影響呢?通貨膨脹的影響是全面且深遠的,它既有明顯的負面效應,在某些情況下,溫和的通膨也可能帶來一些正面效益。

負面影響:

  • 降低購買力:這是最直接的影響。我們的錢變薄了,同樣的金額能買到的東西變少,實質收入也就減少了。這對那些收入增長跟不上通貨膨脹率的人來說,感受尤其明顯。

    錢從錢包中飛出,錢包縮小,象徵購買力因通膨下降的插圖

  • 增強不確定性:當物價波動劇烈,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時,企業會更難以規劃投資,人們也會對儲蓄失去信心,因為存在銀行的錢會不斷被通貨膨脹侵蝕,導致投資儲蓄意願降低,進而阻礙經濟成長

  • 財富重分配通貨膨脹會悄悄地重新分配社會財富。通常,固定收入者,像是領死薪水的上班族、退休金領取者,他們的實質收入會因為物價上漲而縮水,成為受損最大的一群。相反地,如果一個人背負大量債務,在通貨膨脹時期,他未來要償還的錢會因為貨幣購買力下降而變得「不值錢」,變相減輕了債務負擔,這對債務人相對有利。凱因斯就曾提到,政府可以透過通貨膨脹「秘密沒收」公民財富。

  • 影響國際貿易: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比其他國家高,那麼它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會相對較高,出口競爭力就會下降,同時進口商品會相對便宜,可能導致貿易逆差。

  • 增加「鞋底成本」與「菜單成本」

    • 鞋底成本:當通貨膨脹嚴重時,人們為了減少現金在手邊的貶值速度,會更頻繁地跑銀行提款或轉帳,就像鞋底被磨損一樣,產生了額外的時間和精力成本。

    • 菜單成本:對於企業來說,由於物價不斷變動,它們需要頻繁地更改商品價格標籤、製作新的菜單或價目表,這也產生了額外的成本。

  • 惡性通膨:在極端情況下,惡性通貨膨脹會嚴重損害一個國家的生產和供給能力,擾亂所有經濟活動,最終可能導致經濟崩潰。

正面效益(溫和通膨):

雖然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在討論通貨膨脹的負面影響,但正如前面所提,適度的溫和通膨(例如控制在2%左右)其實對經濟是有利的。

  • 促進價格調整:溫和的通膨能讓薪資和合約更容易地進行調整,特別是向下調整薪資或價格時,會比在通貨緊縮時期更容易達成共識。

  • 防止通貨緊縮通貨緊縮會導致物價持續下跌,這會讓企業利潤縮減、裁員,進而引發經濟衰退。溫和的通膨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惡性循環,為經濟提供必要的「潤滑」。

因此,各國中央銀行的目標通常是維持一個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率,而非完全消除它。

迎戰通膨時代:國家與個人的因應之道

面對來勢洶洶的通貨膨脹,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政策制定者,還是我們個人,都需要採取積極的策略來應對,以保護我們的財富,甚至從中找到機會。

國家層面(中央銀行與政府):

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。它們主要透過以下方式來穩定物價

  1. 貨幣政策(Monetary Policy):這是中央銀行最主要的工具。當通貨膨脹壓力升高時,中央銀行通常會「升息」,也就是提高基準利率。當利率升高,向銀行借錢的成本就變高了,這會降低企業的投資意願和個人的消費意願,從而減少市場上的貨幣供給,抑制總需求,達到為經濟降溫、抑制物價上漲的目的。此外,中央銀行也可能採取其他緊縮貨幣政策,例如減少購債(量化緊縮),直接從市場上抽回資金。

  2. 財政手段(Fiscal Measures):政府也可以透過調整財政手段來影響通貨膨脹。例如,提高稅收(增稅)可以減少民眾可支配所得,降低總需求;或是降低政府開支,減少政府對市場的資金投入。不過,直接控制薪資與物價,雖然在歷史上偶爾被嘗試,但普遍被經濟學家視為不良作法,因為它會扭曲市場機制,效率低下且難以持續。

以近期為例,受到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,全球原物料價格飆漲,許多國家通膨率創新高。美國聯準會(FED)、歐洲中央銀行(ECB)、英格蘭銀行(Bank of England)等紛紛採取升息策略,試圖控制通貨膨脹

個人層面(抗通膨理財術):

作為一般民眾,面對通貨膨脹的侵蝕,我們能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的資產呢?

  1. 優先考慮預算:仔細審視你的家庭預算,了解錢都花到哪裡去了。在高通膨環境下,更要學會精打細算,減少不必要的開支,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口上。

  2. 分散投資風險: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。將資產分散到不同類型的投資工具中,例如股票、債券、不動產、黃金白銀等,可以降低單一資產下跌的風險。面對通貨膨脹侵蝕資產,需即早投資並提前佈局具成長潛力市場,以長期投資績效抵銷通膨影響。

  3. 尋找替代品或促銷品:在日常消費中,多比較不同品牌或尋找促銷活動,用更聰明的方式購物,減少生活成本的壓力。

  4. 減少或合併債務:在高利率環境下,債務的利息負擔會變重。盡可能減少高利率債務,或考慮將多筆債務合併為一筆較低利率的債務,可以有效降低每月的還款壓力。

  5. 考慮投資成長型資產:面對通貨膨脹,將資金投入那些能產生長期回報、甚至回報率可能超越通膨率的資產,是保護購買力的有效方式。許多人推薦投資美股,因為其市場規模大、流動性高,且有眾多世界級的龍頭企業可供選擇,例如透過美股ETF(指數股票型基金)進行分散式投資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禦通貨膨脹的影響。

為更好地應對通貨膨脹,以下是一些額外的實用建議:

  • 提高個人技能與收入:透過持續學習與提升專業技能,增加自身在勞動市場的價值,爭取更高的薪資成長,讓收入增幅能追上甚至超越通膨率。

  • 密切關注經濟指標:定期查看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、利率政策等重要經濟數據,了解當前經濟趨勢,有助於更早做出財務調整。

  • 建立緊急備用金:在高通膨與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下,建立足夠的緊急備用金至關重要,以應對突發狀況,避免在資產縮水時被迫變賣資產。

總而言之,通貨膨脹是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,其影響廣泛且深遠。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普通民眾,都需要對其本質、成因及影響有清晰的認知。透過審慎的國家宏觀調控與積極的個人財務管理,包括有效規劃消費、多元化投資,我們才能在這個變動的時代中,更好地應對物價上漲的壓力,確保財富的穩健增長。

重要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僅為教育與知識性說明,旨在幫助讀者理解通貨膨脹相關概念。文中提及之任何投資標的或策略,均不構成直接財務建議。投資有風險,讀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,應審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,並諮詢專業財務顧問意見。

常見問題(FAQ)

Q:通貨膨脹對一般民眾最大的影響是什麼?

A:通貨膨脹最直接的影響是降低貨幣的購買力,導致同樣的金額能買到的商品和服務變少,實質收入縮水,尤其對固定收入者影響最為顯著。

Q:中央銀行如何應對通貨膨脹?

A:中央銀行主要透過調整貨幣政策來應對,最常見的方式是升息(提高基準利率),這會增加借貸成本,抑制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和總需求,從而達到穩定物價的目的。

Q:身為個人,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資產免受通貨膨脹侵蝕?

A:個人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保護資產,包括審慎規劃預算、分散投資風險(例如投資股票、不動產、黃金等成長型資產)、減少高利率債務,並持續提升個人技能以增加收入。

Împărtășește-ți dragostea
Mike Wang
Mike Wang
Articole: 472

Lasă un răspuns

Stay informed and not overwhelmed, subscribe now!